2015年1月13日 星期二

隆興寺(六)_大悲閣

前面筆記提到摩尼殿是隆興寺內最重要的建築物,因為其保存宋木構型式最為完整,且在殿內發現了許多證明其為北宋時期木構造的題記。然而隆興寺內最主要的建築物是這一幢大悲閣。前面筆記也提到:宋太祖趙匡胤敕命重修大觀音像,所以重修龍興寺。
大悲閣與轉輪藏閣、慈氏閣以及大悲閣兩側月台前面中軸線甬道兩側的康熙、乾隆御碑亭,形成高低錯落、左右對稱、氣勢恢宏的建築群。然這幢建築歷代都曾整修,1944年(抗戰尚未結束)甚至因為材料缺乏的緣故,曾拆除兩旁的耳閣,取其材料,重修大悲殿。在拆除耳閣的過程中,不僅拆除了東西耳閣,還毀掉了閣內的壁畫和壁塑。





這裡我們看到宋代及遼金時期鴟尾的特色,出現大口吞脊的神獸。
參考書說明:所謂與滄州獅子、應州塔及趙州橋齊名的正定大菩薩,就是照片中的這一尊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此像高21.3m,除雙手合十的雙臂外,兩側各二十臂,呈輻射布置,手中各有一眼,並分別執日、月、淨瓶、寶鏡、寶劍等法器。《法華經》中說,觀音菩薩有三十三種化身、六種變相,千手千眼是其中一種。千手千眼由菩薩兩側四十手、四十眼,配以"二十五"(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中二十五種有情存在環境)所得。千手表示護持眾生,千眼表示觀照世間,大慈大悲救苦救難。
有關這尊菩薩的歷史,我把參考資料記載的故事簡略記載如下:
唐大曆年間,自覺禪師於今正定城西修大悲寺,寺中大悲閣內供四丈九尺銅鑄大悲菩薩像。
五代後漢天福12年(947)契丹人進犯,大悲寺被焚毀,銅像胸臆以上被熔毀,寺僧以泥補之。
周顯德2年(955)詔令毀佛,民間銅器、佛像一律由官收購,五十日為期限。當時也傳鎮州大悲菩薩像極有靈應,無人敢接近。結果這位周世宗居然自己拿著把斧頭就直接衝到大悲菩薩像前毀了這尊菩薩。寺僧只好用泥土修這尊菩薩,這尊大悲菩薩成了一尊泥菩薩。四年後,這位世宗皇帝柴榮病逝,年僅39歲。
宋太祖趙匡胤於開寶2年(969)駐駕鎮州(即今正定),到大悲寺進香,看見菩薩,即詢問寺僧這尊菩薩是用什麼材質製造的?當時的寺僧就稟告太祖這尊菩薩不幸的遭遇,並陳述當初破壞佛像的時候發現蓮座中有銘文記:"遇顯即毀,遇宋則興"八個字。顯,指顯德年號;宋自然指的是宋主趙匡胤,太祖聽了龍心大悅,派人測繪城內龍興、開元、永泰三寺,決定重塑菩薩金身,立於龍興寺。皇帝決定後,龍興寺後菜園深夜常放赤光,陰陽官占卜後道:地下銅礦豐富。又開寶4年6月,天降大雨,滹沱河飄來木材,且被一根大木橫向擋住。官府上奏,皇帝大悅,說這是五臺山文殊菩薩為正定大菩薩送來建殿的木材了,並派官員前往監工。
至此這尊菩薩歷代皇室都有維修。康熙皇帝並賜名"佛香閣"(我在閱讀梁思成先生的調查報告,還是稱此殿為"佛香閣")。
從另一邊仰望。
須彌座也是宋代遺存,參考書《中國古代建築 正定隆興寺》對於此座有詳細介紹,青石砌成,高2.25m,南面中長12.52m,東側面長5.54m,西側長5.36m,南面東段長3.62m,南面西段長3.45m。由上枋、上梟、束腰、下消、下枋、圭腳組成。根據位置和內容,採用淺浮雕、高浮雕、圓雕、透雕等表現技法,呈現豐富繁縟活潑多變的內容。
第一層上枋浮雕有迦陵頻伽、共命鳥和飛天,以蓮花相隔。第二層上枋浮雕獸面、人面、蓮葉。上梟雕兩層蓮瓣,下梟浮雕纏枝蓮花。下枋為素面。圭腳作覆蓮。
梁思成先生拍攝上枋浮雕
束腰的內容是這須彌座的重點:前方可見有五尊圓雕力士像均佈排列,頭戴冠或梳髻,頭胸間不見頸項,臉部肌肉緊張,蹙眉瞋目,嘴或緊閉或開,渾身肌肉隆起,雙臂上部飾繩圈,腕部戴釧,全身只有下身著裙,上身赤裸。中間一位力士以漢白玉雕成,其他以青石雕成。
更精彩的是環須彌座的諸樂伎,包括:方響樂伎、海螺樂伎、舞伎、坐伎、篪樂伎、琵琶樂伎、鼓樂伎、鞉牢雞婁鼓樂伎、腰鼓伎、抱琴樂伎、笙樂伎、採蓮舞伎、鈸樂伎、豎箜篌樂伎等、笛樂伎、排蕭樂伎,想要呈現的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景象。而這些樂器中,海螺來自印度樂系統,蕭為清樂系統,笛、簫、笙屬於清樂及龜茲樂系統,其他樂器屬於龜茲樂系統。保留唐風,但樂伎的身形已不像唐那樣肥碩,代表審美觀已改變。這對研究當時的五月系統提供豐富研究資料。





銅鐘原位於正定崇因寺內。鑄造於明萬曆43年(1615),為萬曆皇帝敕賜崇因寺住持智雨供奉之物。銅鐘通高146cm,最大外徑108cm,上註銘文988字。銘文記錄了明代太監崇佛及明皇室成員請佛的歷史訊息。

御書閣
御書閣又稱東耳閣,始建於北宋,現存建築於1997至1999年依《營造法式》重建,面擴五間,深進四間,前帶副階,重檐歇山頂,綠琉璃瓦剪邊,面積355平方米,高度21m。閣內上層員供奉文殊菩薩及御書碑文下層供奉觀世音菩薩及十八羅漢。


集慶閣又名西耳閣,舍利閣,始建於北宋,現存建築於1997至1999年依《營造法式》重建,面擴五間,深進四間,前帶副階,重檐歇山頂,綠琉璃瓦剪邊,面積355平方米,高度21m。閣內上層員供奉普賢菩薩下層供奉地藏王菩薩及十八羅漢及五彩鄂國公像。

集慶閣
 我沿著大悲閣的周圍廊道繞了一圈。



大悲閣北面
在大悲閣有一座小碑亭,裡面立著宋端拱2年(989年)所刻的《大宋重修鑄鎮州龍興寺大悲像並閣碑銘並序》,記述大悲閣修建及大悲菩薩像鑄造始末,田錫撰文,吳郢書丹,碑文字體雄勁有力,瀟灑飄逸,為書法藝術佳作。
《大宋重修鑄鎮州龍興寺大悲像並閣碑銘並序》

《大宋重修鑄鎮州龍興寺大悲像並閣碑銘並序》

《大宋重修鑄鎮州龍興寺大悲像並閣碑銘並序》

《大宋重修鑄鎮州龍興寺大悲像並閣碑銘並序》

《大宋重修鑄鎮州龍興寺大悲像並閣碑銘並序》


參考資料:
1.隆興寺解說牌。
2.河北省正定縣文物保管所 張秀生、劉友恆、聶連順、樊子林,文物出版社,《中國古代建築 正定隆興寺》
3.梁思成,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梁思成全集 卷二 正定古建築調查紀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