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9日 星期日

紅山文化女神像

另一件屬於最早列為禁止出境的文物還有紅山文化的女神像,但是原件保留於遼寧省考古研究所,在博物館中只能見到複製品。如果有小朋友不小心翻到這個網頁,雖然有一點小可怕,但是請你要壯一下膽子,長大如果要當考古學家的話,什麼奇奇怪怪樣子的物件都可能會遇到。
遼寧省博物館展示 紅山文化女神像(複製品)
紅山文化是1935年在內蒙古赤峰市紅山後發現的一支原始文化,主要分布在內蒙古東南部、遼寧省西部和河北省北部,年代距今約6000-5000年左右。以打製石器、磨製石器及細石器共存。使用的陶器則是以彩陶罐、盆、缽與"之"字紋深腹罐的陶器組合為特徵。其彩陶與仰韶文化的彩陶有相近的特點,也有自身的特色,反映南北交匯的特徵。玉器發達,且具有濃厚之地方色彩。在遼寧有胡頭溝、東山嘴和牛河梁等著名遺址。
牛河梁遺址群 布局圖
此一女神像頭出土於女神廟主室西側,用黃黏土與草禾拌和塑成,大小接近真人,面部磨光滑並塗抹朱紅色,五官比例和諧,帶有一絲若有似無神秘的微笑(也許是因為微笑讓人覺得不舒服,我小時候就被蒙娜麗莎那抹微笑嚇得渾身不自在)。頭頂有髮飾,有蒙古人的特徵,尤其是雙眼以玉石鑲崁,更顯得形神兼備,神祕莫測。
翻攝自遼寧省博物館解說牌
1983年初冬試掘女神廟時發現,出土時面朝上方,鼻子遺落在溝裡,四周凌亂堆置著坍陷紅燒土塊。頭像基本完好,僅髮頂及左耳處有缺損,殘高22.5cm,顏寬16.5cm。頭後斷裂面發現豎立木柱痕跡判斷為骨架直徑4cm,由頸部直達頭頂。由伴隨其他塑件判斷,此頭像為一全身像的頭部,其構件尺寸接近一般人身材。但在附近找到其他構件尺寸約一般人兩倍,在主室則發現有構件尺寸為一般正常人三倍。
此塑像方圓形扁臉,顴骨突起明顯,是蒙古人種固有之特徵。眼斜立,吊眼,眼內角有發達贅皮,亦為蒙古種之特徵。鼻樑低短,鼻尖、鼻翼呈圓頭亦為蒙古人種特徵。
這是手臂部分的殘塊

左邊是耳朵部分的殘塊 右邊是手部分的殘塊
從這張照片可以看得出尺寸的不同

這是胸部部分的殘塊
除了看出不同的尺寸,也顯示出女性的特徵
女神廟遺址全景(翻攝自遼寧省博物館解說牌) 
女神廟想像復原圖(翻攝自遼寧省博物館解說牌)
山台石牆(翻攝自遼寧省博物館解說牌)
女神廟遺址出土構件殘塊
女神廟遺址出土壁畫殘塊
著名的考古學家蘇秉琦老師說:"祂是紅山人的女祖,也就是中華民族的共祖。",為什麼會這樣說呢?博物館有一張解說牌示如以下的說明:
五帝時代三大集團示意圖(翻攝自遼寧省博物館解說牌)
我們現在僅發現實物,而沒有文字記載以前年代,也就是傳說中的三皇五帝時代,如上示意圖中。黃帝所掌控影響的範圍即以紅山文化為代表,以漁獵為主要經濟活動。
北方中原文化連接示意圖(翻攝自遼寧省博物館解說牌)
以關中西部起,由渭河入黃河,經汾水通山西全境,在晉北向西與內蒙古河套接,由東北經桑干河與冀西北並在向東北與遼西相接,形成"Y"字形文化帶。華山腳下仰韶文化與燕山以北紅山文化就是通過這條通道交流撞擊出來的,這是中國文化史上最活耀的大熔爐,也是中國文化史總根系中一條重要的直根系。
紅山文化遺址分布圖(翻攝自遼寧省博物館解說牌)
對照上方紅山文化遺址分布圖(翻攝自遼寧省博物館解說牌)
參考資料:
1.遼寧省博物館解說牌
2.譚旦冏、蘇秉琦,《中國文物之美--文明曙光祭祀遺珍I 遼寧紅山文化談廟冢》,光復書局、文物出版社,1994年6月初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