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0日 星期六

訪龍門記(二)

龍門文物保管所
 沿著伊水西岸前行,看到龍門文物保管所、禹王池。
禹王池
根據這裡的說明牌敘述:石窟寺在公元前3世紀源於古印度,與磚木結構寺院興起同時,在孔雀王朝阿育王時期,就開始開山鑿刻。但最早的石窟寺並非由佛教徒所開鑿,而是後來佛教徒借用了這種寺院形式。印度的石窟主要分布在西部,以馬哈拉施特拉邦為主要分佈的區域,保有如:埃若拉、根赫里、吉達等石窟。

沿著木梯上行,來到第一處大型的佛窟,潛溪寺洞。這裡看到經修復的木造建築。
潛溪寺
 這是編號第20窟的潛溪寺,於唐高宗時期開鑿建造,主祀阿彌陀佛,身著褒衣博帶袈裟。左右為觀世音菩薩與大勢至菩薩
寺內主祀西方三聖

洞外情景,上方為四層塔,前行為賓陽三洞

四層塔
有些小型的佛龕雕琢非常細緻
從下面這張照片可以看到,大多石龕裡的佛像都已不復存在。有的毀於歷代反佛教的勢力當道者,有的毀於大自然的力量,如河水漲退時的侵蝕與風化,有的毀於清末、民初時中西方的"藝術愛好者"的大力收購,有的毀於文化大革命。
小型佛龕一景
因此看到保存比較完整的佛像時,心情總是比較愉悅。賓陽中洞開鑿於北魏,正壁為釋迦牟尼佛及二弟子、二菩薩,南北壁均一立佛及二菩薩,地面為蓮花寶池,上方為蓮花藻井、八飛天。這尊佛像面容清秀、表情溫和,是北魏晚期風行"秀骨輕相"代表之作。
前壁刻佛傳故事和皇帝、皇后禮佛圖。
賓陽中洞  釋迦牟尼佛與脇侍菩薩
佛的背光是火焰型,佛座前左右各蹲踞一獅。北魏時期佛像常面帶微笑,嘴角上揚,可以比較先前在碑林博物館看到的皇興造像
賓陽中洞  釋迦牟尼佛像
護法力士像

護法力士像
但皇帝禮佛圖已經被帶到美國大都會博物館,皇后禮佛圖則被帶往波士頓美術館了。
皇帝禮佛圖

皇后禮佛圖

賓陽南洞(一)

賓陽南洞(二)
賓陽南洞自北魏時期開始開鑿,至唐貞觀15年,正面五尊佛像才完工。當時是魏王李泰為了生母長孫皇后祈冥福而作。主祀阿彌陀佛面部豐潤,衣紋流暢。
敬善寺洞
上方照片是敬善寺洞口,除了力士護法外,還有飛天的形象。敬善寺洞於唐高宗顯慶年間(AD656-663)開鑿,功德主為紀國太妃韋氏。
敬善寺洞


根據這裡下面解說:這摩崖三佛龕是武周(武則天稱帝)時期開鑿的,但是還政於唐的時候,這佛龕尚未完成,停止繼續施工。這留給了後來的研究者對於當時鑿刻佛像工序研究的線索。
我聯想到邱建一老師為我們解說古埃及法老的墓穴的故事,彷彿也有異曲同工之妙,當法老駕崩時,在墓穴工作的工人就必須停下他們的工作,準備迎接法老入住。
摩崖三佛龕


(待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