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4日 星期二

石鼓

讀那志良老師的《典守故宮國寶七十年》時,知道了故宮珍藏石鼓的故事。對日抗戰的時候,為了怕石鼓落入日本人的手裡,設法把這十個石鼓運到後方去。如同下面的照片所示,大多石鼓表面的"石皮"部分已經相當脆弱,若要運到後方,恐怕石皮脫落,字跡毀損,石鼓剩下的價值就不高了。當時故宮的專家購買了高麗紙,用水浸過,覆在石鼓面上,用棉花按捺,使紙張接近石身,並按進字口。由於高麗紙棉性牢固,乾後就固定了,它把文字緊緊固定在石身上。然後把每個石鼓又用兩層棉被緊緊裹住,最後用麻繩緊緊綁牢。裝進木箱時,外面還放進滿滿的稻草,木箱外還包上鐵皮條。如此緊密的保護,才使得石鼓裝運過程沒有損傷。也從那老師的文字裡,知道這石鼓的重要性。
這次在北京故宮的珍寶館,有幸能見到這十件石鼓。這幾年我把旅行、認識並親炙文物當作是生命旅程重要的目的地,覺得有些孤單,但是內心是愉悅的。
這是十座刻有先秦文字的石墩,是目前發現最早的石刻文字,根據唐蘭先生考證,石鼓刻鑿的時間約為戰國秦獻公11年(374BC.)。在唐代的時候,就已在陝西鳳翔府的天興縣南(現今寶雞鳳翔三疇原)二十多里的田野中出土被發現,被發現後就放在鳳翔,後被移入此地孔廟中。
唐代覆亡後進入五代,石鼓散失,直到宋代,掌管鳳翔的司馬池命人尋回,但只找到九個。下面的人虛應故事,造了個假的石鼓,直到宋皇祐四年,一位金石收藏家向傳師發覺不對,又命人探尋,找到的時候,上半段被人磨去變成臼形,就是我們下面看到的這張照片"乍原",銘文中第四字以上沒有了。
"乍原"石
"乍原"石正面
本篇是敘說道途之事,"原"即"三畤原",又名"南原","石鼓原"。
在官吏的帶領之下種植各種樹木、整治道路。植樹及治道都有時日限制,分別是"二日"及"五日"。
宋大觀年間,石鼓由鳳翔搬到首都汴京(開封),當金人攻陷汴京時,把石鼓從汴京運到燕京,起初也不很重視它。到了元代仁宗皇慶二年(1313AD)才把它們放在大成至聖文宣王廟門的左右。從那時起,經明、清兩代都沒有再移運過。
石鼓文是征旅漁獵的頌歌,以四言的句式,記載秦國君主的漁獵活動。石鼓文的字體屬於大篆,在歷史考古上、文學史、文字發展史、書法藝術史上,都有重要的地位。
"而師"石
此篇追敘秦公迎接周天子的使者到來的盛大場面。
嗣王指周烈王,周烈王初立,遣太史見秦公。秦獻公出師迎之。
"馬薦"石
秦地雨量充沛,天上常見虹霓,氣候溫潤,草木茲蕃。
"吾水"石
這一篇的大意是說:我們的水很清澈,我們的道路已修平,樹木也已經種植好。
丙申這天,秦獻公與周天子使者一同準備出遊。
"吳人"石
秦公隊伍一行到了吳陽,遙祭吳嶽。吳山中有鹿群奔跑嬉戲。
"吾車"石
此篇描述遊獵的情景,有詩五首。
第一首記錄車馬強盛,第二首記敘公卿和樂,第三首敘述弓矢精良
,第四首記敘遊獵所見景物,第五首記錄遊獵所獲。
"汧沔"石
記錄汧原之美,游魚之樂。詩四章,記錄養魚、捕魚之事。
秦地水利優越,水產豐富,魚獲以楊柳條筐裝運。
"田車"石
這篇記載狩獵麋鹿、雉兔的場面。
"田車"石之釋文
"鑾車"石
記載秦公此次狩獵結束時的情景,描述秦公周圍衛士勇的樣子。
並以秦公口吻說:本次狩獵獲很多。
"霝雨"石
狩獵歸途上遇雨,涉水行舟,此石上的"癸"為日名,推算為丙申第七日
,下雨後,河水上漲,有些地方可以騎馬而渡,但有些地方須乘舟渡河。
參考資料:那志良,《典守故宮國寶七十年》
     北京故宮解說牌說明
===========================================
後記:
我在讀高中的那個年代,懵懵懂懂地沒有想清楚自己究竟想做什麼,跟著整個社會大環境的氣氛,高二時選讀了自然組後,就把歷史、地理拋到腦後了,還好在國中、高中時代都遇到很好的國文老師,徐惠珠老師教我們造字原理,陳和毓老師提醒我們河洛語與古文的關係,高中時代何道吉老師也幫我們打下深厚的閱讀能力基礎。但到了大一的時候,即使是必修的史學、國文都荒廢了,後來在電視上看到羅運治老師(教我們中國現代史的老師)和眾名嘴相談歷史趣事,不禁後悔當年沒有好好聽他的課。那一段時間一直給我心靈上滋潤的應該是每個假日聽警廣文化廣場蔣勳老師主持的節目,聽蔣老師講電影、說舞蹈、講美學,到現在都覺得那是段美好的青春記憶。
偶然的機緣下加入了中華世界遺產協會,上了邱建一老師的課程。他用精彩的說書方式,把許多我在年少歲月缺漏的文化史的知識,點點滴滴的灌注至我幾乎已經枯萎的心田,讓我重新尋回生命旅途的目的地。雖然無緣進入人類學、考古學的工作領域,也沒有能力當骨董收藏家,但是拿著相機記錄下一件又一件的國家寶藏,像余秋雨老師一樣拜訪一處又一處的文化史蹟,心裡覺得充實而快樂。這是我的旅程,和自己對話的旅程。
北京故宮  珍寶館 1-石鼓館

3 則留言: